豹头汽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维修保养

文章内容

2023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前景_2023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zmhk 2024-09-19
2023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前景_2023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2023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前景”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
2023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前景_2023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2023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前景”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展望

2.2023百人会: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市场化面临新挑战

3.2023年新能源行业趋势

4.新能源汽车产业分析

5.聚焦新能源、供应链智能网联,2023全国两会汽车人划重点

6.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2023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前景_2023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展望

       ——预见2023:《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销规模、竞争格局、渗透率

定义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活动的企业集合。

       新能源汽车按照能源供给和应用领域,有两种分类方式,具体如下:

2、产业链剖析:大型企业已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来看,上游企业包含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大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国产企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厂商;而下游主要有国家电网、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商。大型企业如比亚迪等,已经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行业发展历程

       “八五”期间,政府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展开了对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随后电动汽车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历经了一系列策划之后,201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从试点到全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历经转型阶段,由“政策导向性市场”逐渐向“市场导向性市场”转型。

行业政策背景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规划涉及购置补贴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电池充电桩配套产业政策等,部分汇总如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供需水平较为平衡

       受益于政策的优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上升;随后2016、2017年受到骗补事件及补贴倒退的影响,产销量增速放缓。至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敲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退坡2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2022年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也是企业在2021年加大生产力度的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2012-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28万辆到2021年的352.1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

       2012-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呈现波动性,范围在95%-103%之间,在合理的范围内小幅波动,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供需较为平衡。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为99%。

2、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口规模呈扩大趋势。2021年全年进口新能源汽车14.37万辆,同比上升10.03%。

       注:海关总署的新能源汽车统计口径包括混合动力客车(10座及以上)、纯电动客车(10座及以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纯电动乘用车。

       2017-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22.29万辆,同比下降12.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及出口金额都大幅上升,总计出口量55.46万辆,同比增长148.8%,在出口金额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金额为10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

       2017-2020年,我国新能源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首次大于进口额,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速上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行业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13.4%,较2020年大幅上升。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其次为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亦较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数据截至2022年9月1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其中不乏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小鹏汽车(09868.HK)等龙头企业。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有亚星客车(600213.SH)等上市企业,安徽省有蔚来-SW(09866.HK)、江淮汽车(600418.SH)、安凯客车(000868.SZ)、汉马科技(600375.SH)等上市企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

2、企业竞争格局

       依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达到58.4万辆;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实现零售销量43.11万辆;排名第三的是特斯拉中国,实现零售销量32.07万辆,其他企业排名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02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444万辆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快速增长,2021-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预计到202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444万辆。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3百人会: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市场化面临新挑战

       文/土木

       在过去的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说是风起云涌。比亚迪傲视群雄,一览众山小;传统国内外大厂也是毫不犹豫,向新能源市场积极靠拢;新能源车型也是基本做到了全覆盖,SUV、轿跑、MPV等等,应有尽有。

       虽然市场已经在走向成熟,但新能源车企还在一个一个往外冒、新车还在一款一款的推,那么2023年还会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重新洗牌的一年吗?可能不会,因为市场格局基本已定,剩下的就是优胜劣汰的竞争。

国补取消,马太效应明显

       自2010年起,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单车4800元至12600元不等的国家新能源车购置补贴。但这一政策于今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汽车行业讲究规模效益 ,在一定范围内,产量越大,成本降低越多。国补的取消将加速已经具有规模化效益的车企获得更加明显的价格优势。

       在这种大环境下,已经落后的车企,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市场真正进入到了优胜劣汰的环节。

       没有形成规模前,车企的亏损是惊人的。已经上市的“蔚小理”去年仍是动辄几十上百亿的亏损;还没有上市的其他新势力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市场,而还在跑步进场的小米、百度等将直接面对红海市场。

       新能源汽车市场虽然前景诱人,但是马太效应也会更加明显,动辄几百亿的投入往往只能换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国内蛋糕就这么大,如日中天的比亚迪就已经占据了国内三分之一的新能源市场,以此态势发展,众多合资品牌将率先出局。而伴随着强势品牌的强势之举,销量不好的车企将不得不断臂求生,因为销量和利润挂钩,而利润和人员挂钩,裁员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这条路上,注定很多中小企业将被淘汰。

       自疫情以来,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上涨,已经让车企很受伤,而能解决如此庞大的供应链的企业少之又少,这就决定了能不能占据市场先机。没有市场就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面临停产,注定会被淘汰。

控制成本还得会迎合消费者

       前文提到,随着国补取消,叠加经济预期让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车企的盈利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动力电池成本依然占到一辆车40%左右,2023年动力电池的成本依然很难降下来。

       涨价,消费者不买账;不涨价,单车利率将进一步下降,盈利之路越来越漫长,卖一辆亏一辆,越卖越亏,投资人不乐意。一部分实力不够的车企自然苦不堪言。

       以前都说说造电动车的门槛低,是因为电动车结构简单,造出来容易。但是把车卖出去,而且能保证长久不衰的卖车,很难。

       特斯拉2003年成立,2020年,特斯拉实现营收315.36亿美元,下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7.21亿美元,由2019年亏损8.62亿美元转向盈利,这也是特斯拉成立17年来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强如特斯拉花了17年,在2020年才盈利,这还要包括卖积分和政府补贴收入,这一年特斯拉卖了50万辆电动车。

       那些还没有把车造出来的,或者还没有卖几辆的,2023年都会很难,会面临退出的境地。这个市场玩家已经够多了,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也低了。

       随着消费主力变更,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崛起,新能源汽车的外观和内饰等要与年轻消费人群的主流价值观匹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购买。客户的喜欢,才能更大程度促进车辆的销售;

       除此之外,实用也是最基本的需求,高性价比的汽车也会得到更多的用户,华而不实将很难走远。国产新能源汽车在这些方面确实是走在前列,所以对传统合资、高端品牌有较大的冲击。

       但自主品牌仍需注意,消费者今天能接受一个从没听说过的新势力品牌,意味着明天也能接受另一个没听说过的牌子,只要价格合适。所以车企一方面需要把产品造好、控制成本、打响品牌,还需要学会迎合消费者才行。

城区高阶辅助驾驶引发新一轮技术竞赛

       随着产业发展一步步推进,以自动驾驶为中心的整车智能化重要性越发凸显。虽然很多人都对整车智能化和高阶辅助驾驶的未来怀有疑虑。但必须承认,高阶辅助驾驶技术发展速度相当快,整车智能化在不远的未来一定会成为必需品。

       目前,智能电动车产业革命正处在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过渡期,进入下半程后未能成功转型的车企将加速淘汰。进一步说,城区高阶辅助驾驶必将甚至已经成为智能化赛道拼杀的重点。

       之前,小鹏和华为都推送了城区高阶辅助驾驶,两家的效果都相当惊艳。而能够正式上路,说明技术和政策上都没有硬性障碍了。量产车在城区日常驾驶场景下不断积累数据,长期价值巨大。

       所以下一步就很明确:让城区辅助驾驶支持更多城市。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绝大多数里程都是日常城区驾驶,只要尽早完成主要城市覆盖,消费者感知和体验就会有极大提升。

       必须承认,目前所有高阶辅助驾驶都只是辅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但较高完成度的城区高阶辅助驾驶,是能够有效改善消费者的日常驾驶体验,同时带动更多消费者转变观念。

       所以继高速辅助驾驶之后,城区辅助驾驶又将是各家拼杀的重点。率先行动的企业能收集更多数据训练算法,逐步加强既有高阶辅助驾驶的泛化能力。而落后的车企想要追赶,则有可能陷入“一步慢步步慢”的恶性循环。没有自身的优势技术,跟不上市场发展脚步的车企自然将是淘汰的结局。

市场终是分久必合

       前面分析了2023年的格局,那么再之后呢,必然是出现大规模的整合,仅留下几个世界级品牌。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不仅是重资产行业,更是规模效应极其显著的行业。随着时间流逝,各个工业国的汽车产业不可避免的走向兼并整合,这是无法逆转的经济规律。

       传统汽车强国日、德、美等国在长期发展与互相兼并之中,最终各自形成了极少数(三四个)汽车巨头。相比之下,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时日尚短,严重缺乏整合。

       虽然近些年新车销售低速增长甚至下降,汽车行业大盘增长的红利也随之结束。但自主品牌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成功抓住了SUV崛起的风口,再次分到一大块蛋糕。后来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浪潮,同样让自主品牌获利良多。一次又一次蓝海期红利,客观上使得国内汽车产业兼并整合的过程被不断推迟。

       但再庞大的市场红利,也总有吃完的一天。新能源汽车市场总体肯定会继续增长,但不太可能维持过去两年的超高增速。

       现存的造车新势力,固然已经是几十上百家新造车公司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但数量仍然不少。再加上,各大传统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也都有不错表现,市场上现存的汽车品牌还是太多。

       所以哪怕从最简单的规模效应出发,注定会有一大批企业仍面临淘汰危机。也许就在未来的一两年内,就能明显看出这样的趋势。

写在最后:

       新能源汽车尽管发展较晚,但发展势头和趋势不止,2023年将会是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能不能在今年做出成绩或许就决定了两三年后自身品牌还能不能存在于这个汽车市场。

       对于消费者来说,市面上新能源汽车的选择虽然多,好产品也不少,但也架不住买到一辆三五年后就绝迹的“新车”。所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加速洗牌、优胜劣汰,对消费者来自然是好事,留下来的,只会更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智电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3年新能源行业趋势

       3月31日至4月2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以“推进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为主题,围绕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形势、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动力电池等核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趋势、新一代汽车消费变革趋势、汽车与能源协同发展策略等诸多热门话题展开深度研讨。

       近年来,在实现碳中和的共同愿景下,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最大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536.5万辆,同比增长81.6%;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151.8万辆,同比增长1.5倍。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25.6%。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日益增强,预示着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化发展新阶段。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在本届论坛上,主管部门、行业专家等也对此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为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带来新思路。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但仍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象。与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相比,充换电、加氢网络、车路协同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产业发展遇到瓶颈,存在基础资源价格偏高、供应链不畅以及一些技术制约问题。此外,商用车进展缓慢,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仅为10.2%。

       万钢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迈向现代化新征程,进入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全面升级的新阶段,我国亟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跨部门协同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实现创新引领和高质量发展。

       对此,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相里斌提出具体的路径。他表示,科技部将系统谋划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创新的总体战略布局,把技术创新突破与市场规模效应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动跨部门、跨行业、多主体协同创新。在技术方面,促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氢能、储能与智能电网、第三代半导体、智能交通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能力,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加大对全固态电池、新型电子电气架构等重大科技前沿的支持力度,加强操作系统、基础工具链等底层核心技术攻关。同时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注重培养使用战略领军人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也提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与相关部门一道加强统筹、综合施策,筑牢发展基础,深化开放合作,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接续优惠政策,他表示,将及早研究明确,试行研究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指导地方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保障汽车产业稳定运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会达到1700万辆左右,到2030年市场占有率会突破90%。他指出,从目前发展阶段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新增效应比替代效应要大,但是随着电池技术的突破和下一步配套体系的完善,替代效应会逐渐突显出来,并且不断增强。

       虽然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提升,但王青也指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还面临芯片、金属矿产、回收体系以及充电补能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在战略金属矿产方面,面对钴、镍的储产比快速下降、供求的压力增长,王青建议开源节流,发挥民营企业或者民营企业主体在开拓国际权益矿或者海外市场的作用;同时依靠市场体系解决市场波动和供求问题。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中国全面电动化转型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从近中期看,现在正处在整个电动车价格偏高,电池成本也偏高,补贴又在下降或停止的阶段。5至10年内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中的占比会有所提升,从去年的22%提升到30%-40%是可能的。从中长期看,电池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空间很大,电池购置和使用的综合成本还会持续下降,纯电动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2030年后,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会逐步降低。

       随着双智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刘李峰指出,当前双智试点建设在四个方面取得一定成绩。首先,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据悉,16个试点城市已在2000多个重点路口布设了视觉雷达等感知设施和车城交互设施,布局了24万台5G基站。第二,多地积极探索适应不同环境的应用场景。据刘李峰介绍,双智试点城市现已投放1700辆L4级自动驾驶车辆,累计测试里程达2730万公里,累计服务380万人次。第三,城市智能化管理手段不断丰富。近年来,各试点城市通过建设车城网平台,汇集车、路、城海量动静态信息数据,以数字化手段加强了对基础设施、城市交通、公共服务、防灾应急的监管,丰富城市管理手段。第四,法规标准方面不断取得突破。随着各地实践不断深入,相关标准、法规不断出台,填补了双智建设标准化的空白。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岑晏青表示,双智协同发展已经从此前的技术发展到当下注重应用落地阶段,要依托真实场景实现真实成效,让人民群众有真实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此,要以真实的应用场景为牵引,切实解决“技术供给方一厢情愿、用户不买账”的问题,只有让用户认可,产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也指出,下一步双智建设需要以“车、路、城”三位一体的协同方案为核心,实现双智3.0建设。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讯网官号,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新能源汽车产业分析

       1.电动汽车将继续增长:随着电动汽车的技术不断提升和成本不断降低,电动汽车将会成为主流,预计到2023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将会继续增长。

       2.太阳能和风能将继续发展:太阳能和风能是新能源行业的两个主要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太阳能和风能将会继续发展。

       3.?能源储存技术将会成为关键:能源储存技术是新能源行业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能源储存技术将会成为关键。

       4. 智能能源系统将会兴起:智能能源系统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能源使用,预计到2023年,智能能源系统将会成为新能源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

       5. 新能源行业将会面临政策挑战:新能源行业将会面临政策挑战,政府可能会对新能源行业的补贴和支持进行调整,这将会对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聚焦新能源、供应链智能网联,2023全国两会汽车人划重点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

       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500万辆,并且每年都在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纷纷推出各种车型以满足市场需求,嘉实新能源、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逐渐成为了行业领先者。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趋势

       1. 政策大力支持

       政策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多次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包括税收优惠、补贴等方面。政策的大力支持将会推动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

       2. 技术升级

       技术的不断升级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如电池技术的改进、充电技术的创新、智能化技术等。这些技术的不断提高将会让新能源汽车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

       3. 产业升级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厂商们逐渐意识到了售后服务、用户体验等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厂商将会在服务品质、用户体验、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升级。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1. 机遇

       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政策、技术不断推动行业发展。同时,国内市场的整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广阔。

       2. 挑战

       尽管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战。首先是技术问题,如电池寿命、充电过程中的效率等问题,都需要不断改进。其次是成本问题,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较高,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存在一定影响。

       四、结论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升级,政策不断支持。然而,面对技术和成本等问题,厂商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过去的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饱经风霜,疫情反复导致经销商线下活动无法开展,供应链危机又使得车企被迫停产、减产。原材料价格上涨倒逼成本上涨,车企经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一系列危机让行业大呼“太难了”!但在部分燃油车减征购置税、新能源车补贴以及各地方刺激汽车消费组合拳的助推下,市场也在逆境中复苏,产销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

       

        进入2023年,身处十四五规划的第三年也是关键之年,社会经历发展重回正轨,汽车行业也正迎来新一轮颠覆性变革,新的发展主题也为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汽车行业将如何发展?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再划重点。

        加速行业转型,新能源仍是重中之重

        在“双碳”目标以及在产业加速向“新汽车”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低碳等已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关键词。

        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市占率达到25.6%,提前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发展目标。

        业内普遍认为,新能源市场已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行业进入全面市场驱动的新局面。在此背景下,持续助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也成为行业重中之重。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在《关于保障新能源汽车健康协同发展的建议》中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进一由大做强仍面临较多挑战,包括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不均衡;电芯标准不统一、竞争加剧和缺芯贵电等导致新能源车企持续亏损,行业尚未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市场结构不合理等驱动导致行业增长动能转弱;关键原材料高度依靠进口,车规级芯片等产品国产化亟待破局。

        为此,朱华荣建议,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用户补能焦虑;推动动力电池标准化,加强下一代动力电池、芯片等技术攻关;政策聚焦中端市场持续发力,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内外同步,加快推动锂资源等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新晋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冯兴亚则指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但受充电桩缺口大、充电时间长等因素影响,“补电难”的短板始终难以得到有效缓解,这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增长埋下了隐患。

       

        他认为,换电模式作为新能源汽车主要补能模式之一,具备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我国换电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规划布局整体落后,换电车型研发投入较少、换电站建设成本高、电池标准规格不一、资源共享缺乏基础等问题尚待解决。

        基于此,冯兴亚建议加快全国换电模式推广的整体布局,研究出台各类对换电模式支持的扶持政策,扶持奖励汽车企业推出换电车型、加大车电分离政策鼓励,在国家取消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后,针对换电车型免征电池部分的购置税。

        同时,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或行业协会加速统一电池标准,并同步开展公共领域车辆换电试点,在电池规格与换电站标准上统一先行先试,推动汽车电池全面标准化快速落地。

        除此之外,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则聚焦碳排放,他认为和欧盟碳市场相比,我国碳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远低于欧盟,很难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也难以引起企业对碳减排的足够重视和长远规划。

       

        为此,他建议完善碳市场管理运行机制,激活碳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扩大全国碳市场参与企业的覆盖范围;全面普及碳标签及碳普惠制度,推动全社会自觉践行“双碳”责任。此外,他还建议加快制定、实施商用车碳积分管理办法。

        供应链问题难解,车企拒绝“卡脖子”

        在“新四化”的浪潮下,智能技术、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汽车产业结构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在“新汽车”时代,芯片车规级芯片的应用需求也变得更加广泛。

        众所周知,自2020年底汽车芯片爆出短缺后,缺芯危机仍在蔓延。根据AFS数据显示,截至1月29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已减产约30.46万辆汽车。AFS预计,由于芯片供应不足,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将攀升至279.89万辆。

       

        在此背景下,多位代表也将目标瞄准这一领域,致力于缓解“卡脖子”的窘境。其中,冯兴亚建议大力提高国产芯片的应用率:一是从政策层面加快引导产业转型,推动“卡脖子”及高端芯片的研发及应用,并加大政策刺激力度,在芯片的研发端、应用端以及汽车消费端等多方面研究和出台针对国产芯片全产业链条的鼓励措施;二是加速完善汽车芯片的配套措施,健全汽车芯片应用保障机制、完善细分领域技术规范和测试标准。

        朱华荣则建议,基于市场化机制,完善科研成果到商业化落地的全流程支持政策,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速推动下一代电池和车规级芯片等核心技术发展。

        不仅如此,在供应链端,原材料价格疯涨,也成为遏制汽车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症结所在。

       

        全国人大代表、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静瑜提出,锂电池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核心产业,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角色。目前,锂电池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到上游资源不足、产业内无序竞争等方面的限制。

        为此,刘静瑜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对锂电池产业实行“全行业一盘棋”的引导与管理,加快构建我国锂电池产业有序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保持和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的竞争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则建议,开展动力电池护照及配套政策研究,加强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此外,他还提到,需加快推动电力核算规则与全球接轨。

        聚焦数据安全,为智能汽车保驾护航

        智能汽车产业的竞争中,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进入智能化阶段,已成为业内共识。有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预计会超过30%,而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达到50%。

        在谈到下半场汽车行业如何发展时,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虽然智能网联汽车决定下半场胜负的判断已成为行业的共识,但如何为汽车行业加快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工具,如何培育更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何确定好技术路线,锚定目标,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基于此,今年两会期间也有多位代表委员为智能汽车的发展建言献策。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表示,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发展提供了一定法律保障。但由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进程加快及其特殊性,相应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完善,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亟待建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网联汽车法律体系,合力迈向中国自动驾驶“智高点”。

        为此,何小鹏建议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加快相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落地。此外,他还建议制定自动驾驶汽车保险纲领性规划;鼓励部分地区开展自动驾驶保险创新先行先试;鼓励自动驾驶汽车企业参与保险产品创新。

        冯兴亚也认为,现阶段我国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缺乏具体法律法规的支持与规范,建议将自动驾驶汽车立法纳入下一个五年立法规划,探索制定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专项法律。

       

        不仅如此,在智能汽车日益的普及的当下,如何保证数据安全以及消费者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务之急。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目前国家已发布若干汽车相关的数据安全推荐性国家标准,规范了网约车服务及汽车数据采集等部分场景要求,尚无法覆盖到研产供销全业务领域。

        为此,他建议由主管部门牵头,定义汽车数据分类分级规则,加快制定围绕汽车生命周期和数据生命周期两条主线的数据安全标准,指导产业发展。同时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认证制度、数据安全评级及公示制度,提升行业透明度与可信度。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也认为,中国乘用车行业每年突破1000万辆,对车辆安全性能及用车安全等方面都提出了极大要求,建议工信部牵头完善车辆安全技术标准,制定出符合中国交通特点的评价体系,梳理汽车网络安全评价与验收标准。

        推动车企走出去,稳定汽车消费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格外重要。进入2023年,受补贴退出、消费提前透支、春节假期等影响,汽车市场未迎来开门红,为了提振汽车销量,多地陆续推出促销政策,加大汽车消费潜力释放力度。

        虽然行业内普遍认为,今年车市将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良好走势,最终实现正增长,但稳定汽车消费仍然是现阶段的热门话题之一。

        冯兴亚指出,进入2023年以来,我国汽车消费整体疲软,补贴及减税政策大面积退坡,消费者对大宗商品的消费欲望尚未恢复。我国汽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二手车流通和报废机动车回收的循环消费拉动不足,市场潜力有待激发。

       

        为此,他建议,国补政策向需求侧战略转型,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实施持续补贴、直接将优惠补贴给消费者,并延续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同时,优化汽车限购措施,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并加快推动二手车市场走向成熟,健全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体系,促进汽车循环流通。

        朱华荣则在《关于我国主流燃油车消费税改革的建议》中表示,我国汽车消费税在对汽车产品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再征收一道消费税,对促进我国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合理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汽车已从原来的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变,汽车消费税的弊端也逐渐凸显。

        他指出,包括我国主流燃油车消费税政策多年未变,与现实需求存在偏差;我国汽车税费较多,用户购车成本较高;消费税在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方面具有一定挑战。

        为此,朱华荣建议将2.0L及以下排量的汽车消费税税率减半。与此同时,建议将车辆购置税、汽车消费税合并,保留一个税种,并增加地方财政留成比例。

       

        尹同跃则将目光聚焦至出口领域。他指出,202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中国汽车产品性能和质量已逐步拉近与国际市场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但目前,日韩在中国汽车主要海外市场所在国家均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日韩企业也因此享受更多优惠政策,这就造成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

        为此,尹同跃建议,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单位研究进一步降低整车进口关税,以便争取更加互惠的贸易政策,降低关税壁垒;商务部等部委加速与中国汽车出口主要市场所在国和地区签订贸易协定或关税联盟,制定与汽车有关的关税政策。同时推进与已签订自贸协定国家的第二阶段谈判,将汽车纳入协定目录,加快汽车产品关税互减的进程。

        总的来看,走过了不平凡的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逆流而上,走出震荡。进入2023年,市场环境逐步向好。在市场迎来平稳开局的当下,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汽车人也携手为全年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买车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3年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报告

       据调研机构恒州诚思(YH)研究统计,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约3788亿元,2018-2022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 %,预计未来将持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1370亿元,未来六年CAGR为16.8%。

       全球新能源汽车主要厂商有TOYOTA、Tesla、BYD等,全球前三大厂商共占有大约75%的市场份额。

       目前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超过70%的市场份额,之后是美国和中国市场,共占有超过20%的份额。

       本文调研和分析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核心内容如下:

       (1)全球市场总体规模,分别按销量和按收入进行了统计分析,历史数据2018-2022年,预测数据2023至2029年。

       (2)全球市场竞争格局,全球市场头部企业新能源汽车销量、收入、价格市场占有率及行业排名,数据2018-2022年。

       (3)中国市场竞争格局,中国市场头部企业新能源汽车销量、收入、价格市场占有率及行业排名,数据2018-2022年,包括国际企业及中国本土企业。

       (4)全球重点国家及地区新能源汽车需求结构。

       (5)全球新能源汽车核心生产地区及其产量、产能。

       (6)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链上游、中游及下游分析。

       头部企业包括:

       TOYOTA

       Nissan

       Tesla

       Mitsubishi

       GM

       Ford

       BMW

       Renault

       Volvo

       Mercedes-Benz

       Volkswagen

       Honda

       FIAT

       BYD

       Chery

       ZOTYE

       Yutong

       BAIC

       King-long

       Zhong Tong

       Geely

       SAIC

       JAC

       按照不同产品类型,包括如下几个类别:

       HEV

       PHEV

       EV

       按照不同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商用车辆

       客运车辆

       本文重点关注如下国家或地区:

       北美市场(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欧洲市场(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国家)

       亚太市场(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

       南美市场(巴西等)

       中东及非洲

       本文正文共11章,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新能源汽车定义及分类、全球及中国市场规模(按销量和按收入计)、行业发展机遇、挑战、趋势及政策

       第2章:全球新能源汽车头部厂商,销量和收入市场占有率及排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地分布等。

       第3章:中国新能源汽车头部厂商,销量和收入市场占有率及排名

       第4章:全球新能源汽车产能、产量及主要生产地区规模

       第5章: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分析

       第6章:全球不同产品类型新能源汽车销量、收入、价格及份额等

       第7章:全球不同应用新能源汽车销量、收入、价格及份额等

       第8章:全球主要地区/国家新能源汽车销量及销售额

       第9章:全球主要地区/国家新能源汽车需求结构

       第10章:全球新能源汽车头部厂商基本情况介绍,包括公司简介、新能源汽车产品型号、销量、收入、价格及最新动态等

       第11章:报告结论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2023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前景”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